2015年11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后,供给侧改革成为流行于政府、产业界及学界的一个热词。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三五”时期要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加减乘除”,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寻找增长新引擎,是做“加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做“减法” ;实施创新驱动,发挥创新“乘数效应”是做“乘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除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中央已决心做好这道产业 发展的“加减乘除“,继续大刀阔斧地推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的最优配置。

作为一个传统经济 强省,胸怀“十三五”中弯道超车的雄心,福建也已经悄然发力供给侧改革。从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的召开到《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实 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政府一边大力破除制度性瓶颈、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一边调整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探索跨界融合与智能化,到布局海外、试水“互联网+”,企业也在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加快福建发 展的动力切换,加速经济的“升级换档”。

导读:旨在调整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一面,也将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去产能、去库存”与“降成本”的命题下,福建企业寻找到了自己的突围之路,将企业的发展融入新兴的经济潮流,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 突破,摆脱危机的阴霾,实现结构的调整。

拉开序幕:福建打响“攻坚战”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从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大任务,再到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及至3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逐步清晰。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则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而改革推进的主要时间段恰好也正是“十三五”时期,这都意味着这项改革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动荡加剧的情形下出台的。2016年伊始,全球股市大幅震荡,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日趋显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在这种 情形下,中国中央政府跳出此前倚重需求管理与短期刺激的框架,强调供给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相互配合,甚至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这说明中国正在从原来靠凯恩 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长,转向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而这也是因为需求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求正在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型;而在供给侧,一方面是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一方面是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旨在为产业“升级换档”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稳中求进

尽管国内外经济普遍低迷,福建经济还是以“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发展着。2015年全省GDP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增速指标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长期以来福建经济面临的产业结构不优的顽疾仍旧存在。处于中低端的传统产业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 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左右。中低端产能普遍过剩,高端先进产能明显不足, 企业所需的工业软件90%以上依赖进口,居民赴海外购买的商品从奢侈品向日用品延伸。

对此,福建省省委书记尤权在全国“两会”上表示:“福建省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良好的支撑基础,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尤权说,福建省政府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深入推进我省“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下更大力气去“抓龙头、 搭平台、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促进生产从粗放向集约、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变,真正打 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

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研究室的有关领导对本刊记者表示,一方面支持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沿产业 链、价值链实施兼并重组,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实施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信息消费、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等高附 加值供给,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在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蔡伟毅看来,土地成本、劳动成本的上升令福建的产业逐步丧失了成本优势,但是福建可以借鉴之前广东“腾笼换鸟”的方法,引导传统行业向中国西部、东南亚地区转移,与此同时鼓励新兴朝阳行业的发展,如互联网金融、网络游戏、动漫、文创等。

突围之路

旨在调整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一面,也将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在“去产能、去库存”与“降成本”的命题下,福建企业寻找到了自 己的突围之路,将企业的发展融入新兴的经济潮流,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突破,摆脱危机的阴霾,实现结构的调整。

“矿产+”,“红木+”……传统企业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结合市场热点,果断开疆拓土,通过跨界融合满足新兴的市场需求,同时优化企业的业务结构,闯出一条新路。

身处沿海,福建的经济具备强烈的开放型色彩,国际化也成为变革中的闽企优先考虑的转型方式。无论是已有的产品线具有国际竞争力,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并初步 取得成效,抑或是收购国外先进企业或技术,从而获得全球创新能力及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无论是凭借强大的实力单兵作战还是“抱团”出海,走出国门、面向国际 舞台,都是一种自我超越,也是逆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而在“制造2025”的浪潮中,智能化异军突起。智能化既涵盖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又意指一批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兴产业。从“制造”到“智造”,是制造业实现优化升级、精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之一。在一批高科技企业锐意进取的同时,传统企业也在大胆“触网”升级,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成为富有进取心的企业积极探索的课题。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尤权说。创新驱动,成为福建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动力,也为闽企逆势突围提供了新的可能。

admin综合资讯
  2015年11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后,供给侧改革成为流行于政府、产业界及学界的一个热词。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三五”时期要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加减乘除”,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寻找增长新引擎,是做“加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做“减法” ;实施创新驱动,发挥创新“乘数效应”是做“乘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除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中央已决心做好这道产业 发展的“加减乘除“,继续大刀阔斧地推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的最优配置。 作为一个传统经济 强省,胸怀“十三五”中弯道超车的雄心,福建也已经悄然发力供给侧改革。从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的召开到《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实 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政府一边大力破除制度性瓶颈、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一边调整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探索跨界融合与智能化,到布局海外、试水“互联网+”,企业也在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加快福建发 展的动力切换,加速经济的“升级换档”。 导读:旨在调整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一面,也将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去产能、去库存”与“降成本”的命题下,福建企业寻找到了自己的突围之路,将企业的发展融入新兴的经济潮流,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 突破,摆脱危机的阴霾,实现结构的调整。 拉开序幕:福建打响“攻坚战”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从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大任务,再到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及至3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逐步清晰。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则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而改革推进的主要时间段恰好也正是“十三五”时期,这都意味着这项改革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动荡加剧的情形下出台的。2016年伊始,全球股市大幅震荡,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日趋显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在这种 情形下,中国中央政府跳出此前倚重需求管理与短期刺激的框架,强调供给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相互配合,甚至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这说明中国正在从原来靠凯恩 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长,转向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而这也是因为需求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求正在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型;而在供给侧,一方面是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一方面是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旨在为产业“升级换档”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稳中求进 尽管国内外经济普遍低迷,福建经济还是以“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发展着。2015年全省GDP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增速指标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长期以来福建经济面临的产业结构不优的顽疾仍旧存在。处于中低端的传统产业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 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左右。中低端产能普遍过剩,高端先进产能明显不足, 企业所需的工业软件90%以上依赖进口,居民赴海外购买的商品从奢侈品向日用品延伸。 对此,福建省省委书记尤权在全国“两会”上表示:“福建省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良好的支撑基础,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尤权说,福建省政府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深入推进我省“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下更大力气去“抓龙头、 搭平台、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促进生产从粗放向集约、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变,真正打 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 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研究室的有关领导对本刊记者表示,一方面支持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沿产业 链、价值链实施兼并重组,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实施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信息消费、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等高附 加值供给,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在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蔡伟毅看来,土地成本、劳动成本的上升令福建的产业逐步丧失了成本优势,但是福建可以借鉴之前广东“腾笼换鸟”的方法,引导传统行业向中国西部、东南亚地区转移,与此同时鼓励新兴朝阳行业的发展,如互联网金融、网络游戏、动漫、文创等。 突围之路 旨在调整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一面,也将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在“去产能、去库存”与“降成本”的命题下,福建企业寻找到了自 己的突围之路,将企业的发展融入新兴的经济潮流,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突破,摆脱危机的阴霾,实现结构的调整。 “矿产+”,“红木+”……传统企业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结合市场热点,果断开疆拓土,通过跨界融合满足新兴的市场需求,同时优化企业的业务结构,闯出一条新路。 身处沿海,福建的经济具备强烈的开放型色彩,国际化也成为变革中的闽企优先考虑的转型方式。无论是已有的产品线具有国际竞争力,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并初步 取得成效,抑或是收购国外先进企业或技术,从而获得全球创新能力及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无论是凭借强大的实力单兵作战还是“抱团”出海,走出国门、面向国际 舞台,都是一种自我超越,也是逆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而在“制造2025”的浪潮中,智能化异军突起。智能化既涵盖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又意指一批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兴产业。从“制造”到“智造”,是制造业实现优化升级、精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之一。在一批高科技企业锐意进取的同时,传统企业也在大胆“触网”升级,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成为富有进取心的企业积极探索的课题。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尤权说。创新驱动,成为福建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动力,也为闽企逆势突围提供了新的可能。